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
国际刊号:1671-5942
国内刊号:42-1655/P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5958 人次
 
    本刊论文
中国农村还有剩余劳动力吗?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近年来在广东等地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使得媒体和学者重新关注中国农村到底还有没有剩余人口,还有多少剩余人口。与此同时,农村耕地抛荒却日益增多。目前有很多学者都分别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耕地抛荒现象进行了研究,却很少有人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分析。本文结合当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耕种的实际情况,以四川东北部的一个乡为研究对象,对这个乡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以及土地耕种情况进行分析,从实证的角度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抛荒,粮食安全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即是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实际就业劳动力之差。农村实际就业劳动力包括农业所需劳动力与非农业所需劳动力两部分。就农业所需劳动力方面来看,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总数占到我国人口的70%。从世界来看,我国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处于最少的位置。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耕地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此造成农业所需劳动力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加之我国在建国初期重点发展重工业,忽略了农业的发展,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失调,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模式为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营为主,产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更加恶化了农村实际就业状况。又由于我国目前是二元经济结构,且在建国初期实行城乡分隔政策和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城乡分化严重,造成城镇与乡村在经济水平上的差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农业所需劳动力数量。就非农业所需劳动力方面来看,非农业所需劳动力主要包括两个就业流动方向的劳动力,即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模式。而由于我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分散,不具规模,且经营的项目没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此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有限,再加上农村缺乏劳动密集型产业,致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不充分。而农村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也受到限制,外出就业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因为我国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发展水平,因此城镇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很高。经调查可知,在农村通过异地转移获得就业的劳动力中,在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质上明显高于农村其他劳动力,在年龄结构上年青力壮的较多,在性别结构上男性多于女性,在婚姻状况上未婚的多于已婚的,将性别结构和婚姻状况结合来看,未婚的女性多于已婚的女性,已婚的男性多于未婚的男性。再加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没有起到较多的容纳劳动力的作用,所以农村劳动力在异地转移过程中也不充分。

  2、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城乡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大,而农民在从事农业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远低于在城市打工所获得的收入,促使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找寻出路。再加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导致大批农民“农忙种田”、“农闲做工”的现象发生。另外现在国家户籍制度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也为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条件,并且目前我国城市中企业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最后,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不仅仅发生在城市,也发生在农村。农民也要求改变以前一成不变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增强了改变现有的经济状况以及提高自己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的愿望。综其上面种种原因,使得形成了第一次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民工潮。

  近十年来,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到城市,“农民工”成为一个新的词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出现在城市的建筑工地、工厂、餐馆等地方,尽管农民工的大量增加使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日趋严重,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工成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促使农民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适应竞争社会的能力,与此同时,农民工进城打工也减轻了农村的人地矛毒,并且能给自己的家乡带回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信息、新的思想观念、加快农村文明的建设,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发展。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表1:官方关于流动人口数量的一些估计(单位:万)

  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农村人口变动与土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2001年

  3、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

  然而,随着“农民工”浪潮的涌起,农村劳动力转移愈演愈烈。由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截至2000年,中国有7500万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走出了家乡,他们在城市打工,获得了比种庄稼高得多的收入,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有的甚至是全家出动,到城市去打工(1)。而如此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那么农村剩下的劳动力就显然少了,现在有很多文章都提到了“993861部队”,这是指中国农村目前还留守在家乡的人大多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不言而喻,仅仅是这“993861部队”是不能承担以往由青壮年男劳动力起主力作用的农业劳动,因此,很多耕地都被闲置、撂荒了(2)。因为他们外出打工的亲人能够挣到更多的钱,足以养家糊口。土地闲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粮食减产,粮食逐年减少,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会升高,并且还会依靠进口国外粮食满足国内需求,那么粮食安全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有很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社会治安、医疗、子女教育以及留守儿童等问题,而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土地抛荒现象、后果及解决办法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二、研究方式

  1、调研地点

  这次调查我们选择了四川省东北部的C县S乡,一个普通的小乡镇,和许多四川其它的乡镇一样,有大量的外出务工劳动力。S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交通方便,村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从80年代开始,S乡就有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1996年至1998年达到高潮,全村有近5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且每年外出打工的人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由于有如此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乡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儿童主要还是以上学为主,家里的田大多由老人种。而水稻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水稻的种植对于劳动强度的要求也相当大。因此,很多老人对于种植水稻无能为力,而外出打工的子女能够在外挣到更多的钱,足够弥补撂荒土地的损失,因此有大量的家庭选择不种庄稼。特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取消以后,更多的人选择不种粮食,而基层政府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瞒报他们抛荒的实情,因此有很大一批人在土地抛荒之后仍然享受着国家的粮食补贴。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方法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很多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以下几种:

  (1)耕地劳动比例法

  耕地劳动比例法是胡鞍钢在《中国就业状况分析》中提出来的。他假设1957年中国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按照这一年的耕地劳动力比例来计算各年的剩余劳动力。

  (2)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是由王诚在《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一文中提出来的,其由相关农业统计数据直接计算出来,公式为:RDU=RE-TVE-PE-IE-FE-CE。其中RDU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RE为农村总劳动力数量;TVE为乡镇企业就业量;PE为私营企业就业量;IE为个体劳动就业量;FE为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CE为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除CE外,其他数据都可以直接由统计数据得出,CE则间接计算得出,据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资源可容纳劳动力数量为1.5亿,按照农村生产线固定资产计算出容纳系数为6.4,假设这一系数不变,计算农业资源可容纳劳动力数量。

  (3)农户劳动力模型

  应用较为广泛的还是由刘建进提出的农户劳动模型。该模型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状况培植起各种生产要素,使得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达到七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该农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其具体模型我们在此就不列举了,其模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要非农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就一定存在有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差距越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越多。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统计方法于当今实际情况都不太适用。耕地劳动比例法是以1957年的耕地劳动力比例来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其并没有考虑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准确。至于直接计算法,其中最重要的数据是CE(农业资源可容纳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其前提条件是假设容纳系数不变。而容纳系数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情况得出的,如今已经过去10年,难免会有偏颇。而农户劳动模型,其主要的原理是用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相比较,只要非农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就一定存在有农业剩余劳动力。而目前,对于中国许多农户来说,主要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市打工,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非农收入增加,而农业收入减少。如此,按照该模型的理论,那么还将存在剩余劳动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假如将对农业的投入降低到零,即将土地抛荒,那么所有的收入都是来自非农收入,由此计算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更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不应该按农民的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的差别,或者是否高于平均收入计算,而应该按照农业土地等农业资源能够实际容纳的人计算。(后应该详细论述一番)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三、数据分析

  收集的数据来自四川省C县S乡。S乡幅员23.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3653户,共14462人。劳动力8564人,外出务工劳动力5760人。

  图表1:2006年S乡劳动力外出情况单位:人

  由上图可以看出,S村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占全部劳动力的53.6782%。而且外出务工人员有日益增加的趋势。

  在S乡留守的人员中,劳动力有3967,40.21%占;老人有3716人,占37.67%;儿童有2182人,占22.12%;

  图表2:2006年S乡留守人口情况单位:人

  S乡共有耕地530公顷,合7950亩,在实施退耕还林之后,森林面积达到1.5万亩。在7950亩耕地中,水田大约占70%,主要种植水稻;旱地大约占30%,主要种植蔬菜。而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公路两旁,以大棚种植为主,多是农民将土地转包给一些农业企业,由农业企业或者业主集中经营。

  他们大多有良好的技术,而且分布在公路两旁,交通便利。而大部分水田都离公路较远。在我们调查中了解到,靠近公路的水田由于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督促较为严格,而且交通便利,都没有撂荒。而稍微偏远一些的耕地很多都撂荒了。据不完全统计,各村都有大约10%-30%的水田撂荒,最偏远的村撂荒的土地竟高达40%。这个数字真是让人触目惊心。近一年多以来,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如此多的土地被撂荒,如何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农民种田的成本分析: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种1亩水稻,把犁田、插秧、种子、肥料、打谷子等都算入成本,每年大概需要480元。

  而S村平均每亩水稻能够收成大约1100斤稻谷,按照每斤稻谷0.82元计算,每亩水稻能够收入902元,扣除480元的成本,每亩水稻将获得纯利润422元。而在S村,共有14462人,人均耕地大约为0.43亩,也就是人均从水稻种植获得的利润大约为181.46元。以上收益均是在无洪灾、旱灾等灾难的丰收年的收成计算。如果遇上旱灾,水稻将大量减产,村民从水稻上的收益将更低。而目前,国家对于农民的粮食补贴也仅为每亩水稻120元。

  而村民外出打工平均每月能够有1000-1500元的收入,大大高于种庄稼的收入,因此无人愿意留在家乡种庄稼。留下来的人大多是因为照顾老人和小孩,顺便种庄稼以满足自家口粮。

  四、结论及对策分析

  (一)数据分析结论概述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农村的实际情况与媒体宣扬的以及很多学者的意见其实并不相同。中国农村并不是像很多学者所说的那样还有很多剩余劳动力,相反,中国农村的劳动力是不足的。正如上文我们所说的一样,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仅仅按照农民的收入来进行界定,而应该结合农村土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收入类型而定。

  单从农民的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的比例,以及人均收入是否达到平均水平来确定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是不科学不完整的。因为目前农产品价格并不高,而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小,因此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入跟进入城市打工所获得的收入相差很大,进城打工1年的收入甚至比在家务农5年的收入都还要高。因此,农村有很大一部分人放弃了家乡的土地,加入到“农民工”的队伍中,进城打工。而家中的土地则让年迈的父母耕作,有的人父母年事已高,不再适宜下田劳动的就干脆撂荒了。

  如此长期下来,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在家中的人越来越少,撂荒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多。而土地撂荒的直接后果就是粮食减产。

  我们从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自2004年以来,CPI指数连连上升,特别是食品指数上升很大,其中又以粮食指数增幅最大。

  表2:历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项目名称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年1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9

  101.8

  101.5

  104.8

  107.1

  食品

  110

  102.9

  102.3

  112.4

  118.2

  粮食

  126.6

  101.7

  102.7

  106.3

  105.7

  肉禽及其制品

  117.7

  102.8

  97.24

  131.5

  141.2

  蛋

  120.5

  105

  96.14

  122.5

  106

  水产品

  112.8

  106

  101.3

  105.1

  108.7

  鲜菜

  95.44

  110.9

  108.2

  108.9

  113.7

  鲜果

  102.1

  102.5

  121.8

  100.8

  110.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为103.9,2005年和2006年的价格指数相对较低。而进入2007年之后,CPI节节攀升,由1月的102.2上升至12月的106.5,2008年1月的CPI指数又创下新高,竟高达107.1。

  以上数据不仅是通货膨胀的一种体现,我们认为其更是对于农业的不重视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之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反映了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农产品供给的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中国的土地仍然像现在这样,有高达40%左右的耕地被撂荒,那么随着日益扩大的需求,农产品将出现更大的缺口,中国的粮食安全将受到相当严重的威胁。

  (二)解决办法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想解决农村土地大量撂荒的现象,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诸如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得农民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水平,能够学习、接受、利用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并且使农村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这样有利于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大多数外出打工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子女能够有一个好的条件上学,能够最多挣些钱满足子女的需求。比如我们调查的S村,其中有相当一部份人把子女送到县城去读书,在城里租房或者买房,由爷爷奶奶照顾。

  2、改善农村村级公路建设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撂荒的土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变,这就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本地产品输不出去,外地资源技术难以引进的现象。

  3、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以及打破城乡户籍制度。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可以使农村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而打破城乡户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并在心理和社会地位认同上起到积极作用。这样就有利于消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壁垒,使城乡融为一体,就相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撂荒现象的发生。

  4、改善农业的产业结构

  将传统的小农经济转换为庄园经济,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效率和产业化水平,为投资者投资创造环境。 5、依靠创新技术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加强农业的技术创新,引进新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使用程度,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增加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走“绿色产品”路线,使销售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信誉。

  6、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着重扶持农业的发展

  适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尽量减免对农民的税收,减轻农民的负担,以增加农民收入,突破“三农”问题的制约,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使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7、抓好粮库管理工作和粮食进口的协调工作

  由于粮食的减产,使得粮食价格上升,并且对粮食的供给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粮库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粮食做好适度的储备工作,并且保证有效快速的粮食调度工作,能够进行应急。其次,政府要做好保证粮食能够顺利进口满足国内需求的工作

  8、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发展的活动,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使先进的技术能迅速地传播到农村,如“三下乡”活动等。还可以举办各种有关农业知识方面的趣味比赛等,既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开阔眼界,又可以加强村民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定期在农村开展文娱活动,文娱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专业团队下乡为村民表演,也可以是农村人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有积极意义的文娱活动。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